新闻中心

从教书育人到为扶贫事业献身 ——走进朱世群同志背后的故事(三)

发布者:基金会管理办公室发布时间:2021-04-16浏览次数:194

为脱贫攻坚,他把自己练成了“活字典”

起初,陡张村对于朱世群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北方村庄名字,如今这里已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。黑T恤,老布鞋,黝黑的皮肤,消瘦的身躯,从高校教师变身第一书记,村民们眼里的朱世群非常接地气,和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。陡张村由17个自然庄合并组成,路况复杂,为了错开农活耕作时间,朱世群起早贪黑实地走访,不是在路上就是在户下。翻开他的工作日志,每一页都记得密密麻麻,涉及村民家庭情况、致贫原因、帮扶措施、意见建议等方方面面。正是靠着扎实的走访调研,驻村不到三个月,他便熟悉了村情民情,对全村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更是如数家珍。渐渐的,他变成了一个村里的“全才”,帮农户修过手机,调过网络,装过电脑,甚至还做回“本行”,给贫困户孩子辅导作业。雨季,村里田地被淹,朱世群扛起铁锨就去挖沟排涝。农忙时节,他总牵挂着年老体弱的农户,帮助他们搬运粮食。

扶贫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,工作任务极其繁重,大到村级发展的五年规划,修路建桥,整体规建,小到要准确统计每家每户半分地的补偿,甚至一棵树的砍伐等工作,朱世群都会带领村“两委”仔细斟酌。陡张村2223户,近8000人,是全县人口最多的一个村,贫困户遇到的困难千类百种,247户贫困户致贫原因不尽相同,脱贫诉求也不一而同,天天都有新问题,时常会有老问题,甚至还有农户带着90年代的遗留问题上门求助。

帮助农户脱贫致富,没有统一的药方,也不会立即“药到病除”。“有的家庭经济状况好一些,自力更生能力较强,帮扶效果很明显;还有的家庭条件复杂一些,就需要多做工作才能实现稳定脱贫。”朱世群曾说。经过反复思考,他摸索出一个工作方法,就是把自己想像成贫困户,把“你家”变成“我家”,去设身处地寻找对策:我家有几亩地,我家有几口人,我有什么,我懂什么,我能够做什么。

岳宅庄贫困户朱晓飞,因病导致右手残疾不能干太重的体力活,一直跟着其父亲放羊,积累了丰富的山羊养殖经验。朱世群在得知情况后,积极协调合肥学院生态养殖帮扶资金,购置繁殖力强、抗病力强、出肉多的“波尔山羊”交给朱晓飞喂养,并签订合同,由合肥学院组织教职工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捐购。现在,朱晓飞的养殖规模已经到了近80头,成为村里赶着“扶贫羊”致富奔小康的典型。

贫困户脱贫只是底线,带领全村致富才是目标。致富带头人郭杰在村里租了30亩耕地,建设了17个大棚,准备搞西瓜种植,但因为缺少技术、缺少销路,一直底气不足。朱世群知道了,一边联系县、镇农技工作人员,为郭杰提供“一对一”技术指导;一边协调学校食堂,拓宽西瓜销售渠道。“感谢朱书记帮助解决技术和销售难题。我这一年不但能挣30多万元,还带动了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。”郭杰激动地说。在朱世群的帮助下,陡张村共培养了致富能手13人,累计带动6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。

三年来,朱世群先后为愿意养殖的侯生祥制定了圈养家兔计划,为乐意种植的张步华申请了黑花生种植项目,为大侯庄身患脑瘫的侯娜娜联系了壹基金“海洋天堂”项目……扶贫路上,他把群众的幸福扛在肩上、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中,用真心换真情。驻村扶贫期间,共落实到户扶贫资金近1200万元,确保全村24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。


(宣传部)

皖ICP备05002535号皖公网安备34019102000134Copyright © 安徽中德教育合作基金会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.